|
|
新闻资讯 |
什么阻碍了你把“丢掉”的手绢捡起来
|
时间倒退20年,你可能很难想象,当时人手一条的手绢,20年后居然要由专门的机构想方设法倡导大家使用。 近日,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发起“绿手绢”行动,倡议用手绢替代一次性纸巾。在发起者看来,因为人们对一次性纸巾的依赖,大片的原始森林被用于造纸的速生林所替代,引发生态灾难。而且,生产纸巾的过程消耗了大量的水和能源,用完后随意丢弃又造成大量垃圾。 为此,他们设置了手绢设计大赛,还进行了“为何不用手绢”的问卷调查。地球村绿手绢行动的组织者王峰说,这不仅是倡导健康的生活观念的回归,还是环保、低碳的新时尚。 但是,随着高耗能的生活方式成为大部分人的习惯,那些“丢掉的手绢”,还能再捡起来吗? “把丢掉的手绢捡起来” 在提倡大家用手绢时,王峰最先要面对的,是自己的家人和朋友。 王峰刚开始说服自己的先生使用手绢时,曾遭到了这个大男人的反对。不过当他用了一段时间后,不仅养成了用手绢的习惯,甚至去一些餐馆吃饭时,都尽量不用那里的餐巾纸,觉得自己的手绢更干净:一些小企业使用较次的原料加工成的餐巾纸,质量很难保证。 “还有不少朋友担心用手绢不方便,每天洗也浪费水。”王峰表示,她和身边所有使用手绢的人都发现,真正用起来,手绢也就是平时擦擦手,根本不需要天天洗。而且,如果大片原始森林被砍伐用来造纸,破坏森林蓄水系统,再加上造纸厂的废水会污染更多水源,从长远来说,一片餐巾纸所浪费的水比一条手绢多得多。 上世纪90年代,随着一次性纸巾的出现和普及,人们开始弃用手绢。中国自1998年起就成为全球第二大生活用纸消费市场,仅次于美国。据统计,2004年我国消耗生活用纸362万吨,和1998年相比增长了66%。而且,很多纸巾会标明“100%原木浆”以彰显生活品质。事实上,生产1吨纸需砍伐17棵十年生的大树,现在中国一年消耗的生活纸制品约为440万吨,相当于要砍伐7400多万棵大树。在民间环保人士廖晓义看来,“每一个过度使用餐巾纸的消费者,都是森林的杀手。” 在绿手绢活动的推广中,王峰发现一个实际问题。一些消费者最终决定使用环保的手绢时,对老款式手绢的样式和质地不满意,但想买一条美观、舒适、便宜的手绢却很困难。 王峰曾特地去市场上寻找手绢,20年前还是“人手一条”的寻常物件,如今在超市、大商场已不见踪影。最后她在北京的燕莎发现一条价值120元的手绢,华堂还有一种卖48元的,都是进口礼品手绢。 在针对消费者为何不用手绢的问卷调查中,除了一次性纸巾“购买方便”、“价格便宜”等原因外,“买不到手绢”、“市场现有的手绢太贵”、“现有的手绢太难看”都是消费者不使用手绢的原因。 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是“酷”的 在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姜克隽看来,“年轻的中国朋友要让环保和节能减排成为发自内心的感受,而不仅仅是选择一些看起来‘酷’的生活方式。要推进这一点,需要相关的引导和全社会的配合。” 姜克隽举例说,欧洲有一个专门测算产品耗能的网站,公布各种类产品的节能TOP10,消费者可以很方便地查看到并选择更环保的产品。“这样的网站引导效果很明显。”姜克隽说,“节能产品因此卖得更快,进一步引导企业生产,形成良性循环。”目前国际上还成立了“碳公开”项目,很多跨国企业如阿迪达斯、沃尔玛都参与其中。 姜克隽和他的同事们最近研究的一项工作是,测算中国市场上的现有产品的碳含量,并贴上耗能标志,方便消费者选购节能、便宜的生活用品。不过,这项研究在实际中遇到了困难,大部分中国企业很难提供材料和生产的相关资料,导致这些数据很难收集并测算。 但是,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已经从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产品中,分析出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消耗的能源。“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与气候变化直接相关。”姜克隽说,一些看起来“时尚”的生活习惯,恰恰是不健康、高耗能的。 比如用洗衣机烘干衣服看似高科技,但这比太阳自然晾干要多出2.3公斤的碳排放,而且阳光中的紫外线还可以消毒杀菌。而据报道,“一瓶矿泉水带来的污染,可能是自来水的一万倍”。对这个说法,姜克隽解释道,矿泉水本是非常清洁的,但把它从很深的地下取出来,再经过一系列加工、运输、销售以及空瓶回收,还要算上各种矿泉水的包装,包括瓶子、易拉罐、纸箱、塑料等等,耗费的资源和能源非常多。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在2008年6月发表过一份报告,对个人采取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一些建议,其中包括用传统的发条式闹钟替代电子钟,用传统牙刷替代电动牙刷,都可以减少约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;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成到附近公园慢跑,减少将近1公斤的碳排放。 手绢产业的双重困境 在一次环保讨论会上,一个长期使用手绢的海归和王峰有同样的苦恼:国内市面上的手绢基本都被一次性纸巾取代,好不容易发现些存货,还是多年前老一批手绢生产厂家堆在仓库里的,霉的霉、烂的烂。 “我们经常接到一些人打来的电话,说自己想买手绢。”上海新森手绢厂经理蔡一新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,由于国人大多没有用手绢的习惯,商场、超市都不来订货,内地市面上几乎见不到手绢。 事实上,中国每年生产的手绢占全世界产量的60%以上,但由于国内每百人年均消费手绢不足一条,产品几乎全部出口国际市场。偶尔有一些转内销,成为价格不菲的“舶来礼品手绢”,也只在一些工艺品商店出售。 现在新森手绢厂每年生产量的90%用于出口,在国内销售的不到10%,其中大多供外资商场或工艺商店当作礼品销售。尽管中国每年生产的手绢占全世界产量的60%以上,但几乎全部供应国际市场。 惨淡的国内手绢消费带来了手绢工业的萧条。 20年前,很多中国人都记得上海的手绢“做工精致,款式新颖”,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,上世纪80年代成立的一批老上海手绢厂现在都倒闭了。80年代全国年消费手绢约8000万条。而今全国年均消费手绢不足1300万条,每百人年均消费手绢已不足一条。 据蔡一新介绍,目前上海的手绢厂有二三十家,其中60%~70%都是二三十人的小规模厂家。记者从一家有50多名员工的盛盛纺织品厂了解到,由于国内手绢消费不景气,这样的小手绢厂完全没有开拓对内销售的渠道,全靠接外单、贴牌生产而存活。 现在,金融危机给这些过度依赖外单的手绢厂带来了第二次打击。据蔡一新介绍,现在新森手绢厂的订单缩水了30%以上。而盛盛纺织厂的经理廖红华则诉苦说,一些外贸公司趁金融危机的“机会”,将价格压到成本价以下收购,像盛盛这样的小厂完全接不到合适的订单。厂里五十几个工人只能赌一把,“生产一些库存”,以期熬过这段雪上加霜的日子。 和手绢、手绢厂一起被遗忘的,还有上世纪那首著名的“丢手绢”童谣,不知什么时候,丢在“小朋友身后”的手绢才能重新被捡起来,到那时,回头望去,走过的弯路可能已经不止20年。 |
其他资讯:
郑重声明:
1、本站文章均从网络搜集转载,并不代表本站观点,本站也无法对其真实性进行负责、考证。
2、如转载内容牵涉到作品版权问题,并非出于本站故意!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加以更正。
|
|